外国语言与文化

21世纪英语文学纪事与研究

  • “21世纪英语文学纪事与研究”专栏寄语

    金莉;

    <正>进入21世纪,英语文学整体上得到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的更大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更为显著。本栏目收录的六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了21世纪英语文学的多元化特征与丰富性。李方木的文章审视了美国当代小说家奥布莱恩(Tim O’Brien)的小说《七月,七月》(July, July)中的叙事张力与女性解放主题。小说作者展现了女性人物在故事和话语上的双重优势,揭示了“二战”后女性追求身心解放的文化心理。

    2025年01期 v.9;No.3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 《七月,七月》的叙事张力与女性解放

    李方木;

    美国当代小说家蒂姆·奥布莱恩的《七月,七月》叙事张力强大,内涵思想深刻,超越了单一的越南战争小说框架。从标题开始,小说的叙事结构以今昔交叠形式搭建,表面的同学聚会之下排列着不同人物的往昔回忆;人物主体又是多重交叉、时刻争夺生存空间的;文本由此营造出广阔的人物空间。女性人物占据了故事和话语上的双重优势,人物叙事具有主题意义色彩,显示出“二战”后女性追求身心解放的文化心理。

    2025年01期 v.9;No.31 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从碎片化自我到重塑自我——加勒比女性虚构自传中的殖民记忆与身份认知

    张雪峰;

    虚构自传的叙述方式使得加勒比女性作家能够成为言说主体,讲述加勒比女性的生活经验与殖民记忆,表达其话语诉求。本文通过聚焦殖民时期与后殖民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加勒比女性虚构自传叙述,揭示加勒比女性的殖民历史记忆,剖析她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境遇与心理状态,映射其从碎片化自我到重塑自我的身份认知历程。

    2025年01期 v.9;No.31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 世界主义者的爱尔兰性书写:论科尔姆·托宾古典神话改写的文化策略

    刘玉坤;

    科尔姆·托宾的文学创作素来主要聚焦具体时空背景下的小说叙事。然而,《玛利亚的自白》与《名门》的出版展现出这位热衷于当代现实题材的作家为转变创作范式与文化策略所做的努力。两部小说在从西方古典传统中寻求素材的同时,也汇入了身为世界主义者的托宾对于爱尔兰与人类社会的过往、当下与未来的深度思考。本文借助改写理论,分析托宾如何实现个人与古典的对话,又如何通过古典神话的改写呈现当代语境下的爱尔兰性与世界性,从而在重述古典神话的基础上实现当代文学创新。本研究既可提高人们对托宾文学创作新范式的关注,也为学界解读爱尔兰文学的古典神话改写传统与新潮流提供启示。

    2025年01期 v.9;No.31 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 另类味道:《满》中的烹饪书写与公民身份转型

    余璐;

    越南裔加拿大作家金翠在《满》中以烹饪与饮食为切入点,颠覆传统难民文学聚焦创伤叙事的模式,揭示了烹饪这一驱动难民转型的核心动因及其内在机制。对于流散饮食文化的表征,她并未止步于简单的烹饪再现,而是探讨其背后交织的越南意识、文化融合与殖民历史的复杂脉络。作者将流散难民从物质记忆引向文化融合,并在历史框架中完成“烹饪公民身份”构建,展现从难民到公民的身份转型,塑造了一种积极的难民主体性。金翠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流散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互鉴,更开创了以食物为核心表达难民经验的文学范式。

    2025年01期 v.9;No.31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苏弗里耶尔火山绘图与加勒比本土叙事

    聂欣然;

    根据罗伯特·塔利的文学绘图理论,伊冯娜·威克斯在回忆录《火山》中的加勒比本土叙事可被视为一种“空间表征行为”。该文本通过引入加勒比本土元素,从自然地理、政治地理、心灵地理三个层面,绘制出一幅多维立体的苏弗里耶尔火山地图。苏弗里耶尔火山地图成了实现本土叙事意图的关键,在连接岛民之间、岛民与火山之间关系的同时,重构岛屿被边缘化的历史,开辟属于加勒比的本土叙事路径。

    2025年01期 v.9;No.31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 21世纪英国非虚构文学新趋势

    张安然;

    21世纪英国非虚构文学日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类型,非虚构文学继承和革新了英国写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呈现出真实性与即时性两大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英国社会的复杂认知,还营造了民主议题的多声部现象。此外,非虚构作家研究也是文学新趋势研究的重要维度。其中,英国民众的表达自觉与制度化文学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我国非虚构创作与人文环境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

    2025年01期 v.9;No.31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德语文学研究

  • 赫尔曼·黑塞论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

    马剑;

    由世界文学是一种多样性和共性的结合体这一立场出发,赫尔曼·黑塞围绕世界文学展开了深入思考——一方面,他赞同德国应该吸收外国文学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他也坚决反对翻译的盲目性和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忽视。由此,关于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思考不仅为黑塞的文学评论工作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帮助他在晚年提升了对于文学的感悟。

    2025年01期 v.9;No.31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中国革命在德国政治戏剧中的书写与演绎——以《太阳觉醒了》为例

    陆佳媛;王博;

    20世纪30年代初,左右两股势力在德国的角逐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德国“政治戏剧”的提出者皮斯卡托将描写中国北伐战争时期上海工人革命运动的剧本《太阳觉醒了》搬上德国舞台,中国工人群体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成为德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宣传的武器。从剧本构思到舞台演出,对“他者”的跨文化再现问题隐于其中。尽管剧作家在剧本创作时或存有潜在的殖民心理,但德国左翼戏剧人士亦通过舞台上一些匠心独运的细节设计来尽可能地摆脱对中国文化想象的枷锁,有意识地寻求突围西方中心主义之路。

    2025年01期 v.9;No.31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英国文学研究

  • 《西班牙吉卜赛人》中的伦理选择和道德增进

    丁子天;

    乔治·爱略特的《西班牙吉卜赛人》历来没有受到学界足够重视。本文通过考察包括作家笔记、旅行日记在内的相关文本,揭示出爱略特如何从文献阅读和现实经历两个维度出发,对吉卜赛人进行文学重塑,回应19世纪史学界的普遍观点,并凸显个人幸福服从民族大业的伦理意识。本文结合19世纪英国对民族问题的广泛讨论和爱略特本人的思想背景,考察诗歌中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的矛盾、同情心的效用和对孔德实证主义的扬弃,发掘男女主人公道德增进的外在轨迹和内在动力。

    2025年01期 v.9;No.31 8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 从自在自然到主体自然:认识观视角下威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念与诗作表现

    王威;潘梦;

    本文以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念为研究对象。在关联上,华氏的自然观念以认识观为基础,自然是认识的主要客体对象,作为认识的主要成分而存在。在内涵上,华氏认知中的自然在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更具有明显而强烈的主体性表现,主要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而存在。在华氏的诗作之中,自然观念获得了丰富多样的文本表现。总体而言,华氏的自然观念脱胎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是某些浪漫主义文学理念的集中表达。

    2025年01期 v.9;No.31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女性主体性建构:《维莱特》中的精神病学与教育空间

    张静波;王雪萌;

    随着精神病学的发展及“疯癫”文化的累积,精神疾病已脱离身体范畴转向道德层面。在“日益精密”的维多利亚社会,脱离社会规范的“边缘群体”会受到道德层面的指责,被打上“疯癫”烙印。精神疾病也成为“女性化”的疾病。受制于家庭生活的维多利亚女性与社会脱离,家庭空间成为女性的安全空间,社会空间成为一种边界化的身体和心灵禁区。夏洛蒂·勃朗特的《维莱特》中的疾病与空间书写意在对各种权力关系进行挑战甚至反制,呈现出一场反权力叙事,以此建构叙述者露西的女性主体性。本文从勃朗特颠覆传统社会对女性书写期望的创作出发,窥探19世纪女性的“自助”之路。

    2025年01期 v.9;No.31 115-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美国文学研究

  • 理想社会秩序构建——西姆斯《瓦斯冈萨雷斯》中的骑士精神研究

    易捷心;黄靓蝶;

    美国南方作家威廉·吉尔摩·西姆斯在其作品《瓦斯冈萨雷斯》中对骑士精神的呈现既结合了中世纪的文化传统和美国的本土特色,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指涉性。西姆斯以主人公菲利普·瓦斯冈萨雷斯对正义而非忠诚的骑士美德的选择,影射了南方不惜脱离联邦也要坚持奴隶制的民族主义立场,其爱情与家园的骑士范式对于冒险与寻宝的骑士范式的颠覆,凸显了家园对克服扩张主义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的积极作用;对印第安人的认同和对骑士精神的扬弃则表现了作者对于骑士理想的再造和对印第安文化与骑士传统的融合。该作如实再现了旧南方价值观的复杂性,也成为作家参与美国南方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以及理想社会秩序构建的重要文化场域。

    2025年01期 v.9;No.31 12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拉塞尔·阿特金斯诗剧“离经叛道”的诗学创新

    陈秀霞;

    拉塞尔·阿特金斯是美国非裔后现代先锋派诗人。他致力于打破传统,在诗学方面改革创新。其中,诗剧创作最充分地体现了他“离经叛道”的诗学。他用“音乐形式”书写诗剧,用创新式的哥特叙事隐微传达自己对种族主义的反叛,创立了跨学科“心理视觉主义”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诗剧创作。他的诗学是后现代先锋派的诗学实验,是跨学科的审美构建,更是美国非裔作家对西方白人文化霸权的挑战和语言规则制定上的新尝试。

    2025年01期 v.9;No.31 13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麓山笔谈

  • 文学世界的静心耕耘者:王家湘教授的研究、翻译与教学心路访谈

    文逸闻;

    <正>【访谈者按语】王家湘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她1953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师从王佐良、许国璋等名家,1962年开始在北外任教。从20世纪80年代起,她先后前往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等海外高校访学,从事现当代英语文学研究,尤其专精美国黑人文学和女性文学,代表性学术专著为《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在学术研究之外,王家湘教授还翻译了《沙堡》《汤姆叔叔的小屋》《他们眼望上苍》《苍海茫茫》《时时刻刻》《瓦尔登湖》《说吧,记忆》《到灯塔去》《青春》等20余部英语文学作品。

    2025年01期 v.9;No.31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