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莉;
<正>进入21世纪,英语文学整体上得到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的更大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更为显著。本栏目收录的六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了21世纪英语文学的多元化特征与丰富性。李方木的文章审视了美国当代小说家奥布莱恩(Tim O’Brien)的小说《七月,七月》(July, July)中的叙事张力与女性解放主题。小说作者展现了女性人物在故事和话语上的双重优势,揭示了“二战”后女性追求身心解放的文化心理。
2025年01期 v.9;No.3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 李方木;
美国当代小说家蒂姆·奥布莱恩的《七月,七月》叙事张力强大,内涵思想深刻,超越了单一的越南战争小说框架。从标题开始,小说的叙事结构以今昔交叠形式搭建,表面的同学聚会之下排列着不同人物的往昔回忆;人物主体又是多重交叉、时刻争夺生存空间的;文本由此营造出广阔的人物空间。女性人物占据了故事和话语上的双重优势,人物叙事具有主题意义色彩,显示出“二战”后女性追求身心解放的文化心理。
2025年01期 v.9;No.31 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张雪峰;
虚构自传的叙述方式使得加勒比女性作家能够成为言说主体,讲述加勒比女性的生活经验与殖民记忆,表达其话语诉求。本文通过聚焦殖民时期与后殖民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加勒比女性虚构自传叙述,揭示加勒比女性的殖民历史记忆,剖析她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境遇与心理状态,映射其从碎片化自我到重塑自我的身份认知历程。
2025年01期 v.9;No.31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 刘玉坤;
科尔姆·托宾的文学创作素来主要聚焦具体时空背景下的小说叙事。然而,《玛利亚的自白》与《名门》的出版展现出这位热衷于当代现实题材的作家为转变创作范式与文化策略所做的努力。两部小说在从西方古典传统中寻求素材的同时,也汇入了身为世界主义者的托宾对于爱尔兰与人类社会的过往、当下与未来的深度思考。本文借助改写理论,分析托宾如何实现个人与古典的对话,又如何通过古典神话的改写呈现当代语境下的爱尔兰性与世界性,从而在重述古典神话的基础上实现当代文学创新。本研究既可提高人们对托宾文学创作新范式的关注,也为学界解读爱尔兰文学的古典神话改写传统与新潮流提供启示。
2025年01期 v.9;No.31 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 余璐;
越南裔加拿大作家金翠在《满》中以烹饪与饮食为切入点,颠覆传统难民文学聚焦创伤叙事的模式,揭示了烹饪这一驱动难民转型的核心动因及其内在机制。对于流散饮食文化的表征,她并未止步于简单的烹饪再现,而是探讨其背后交织的越南意识、文化融合与殖民历史的复杂脉络。作者将流散难民从物质记忆引向文化融合,并在历史框架中完成“烹饪公民身份”构建,展现从难民到公民的身份转型,塑造了一种积极的难民主体性。金翠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流散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互鉴,更开创了以食物为核心表达难民经验的文学范式。
2025年01期 v.9;No.31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聂欣然;
根据罗伯特·塔利的文学绘图理论,伊冯娜·威克斯在回忆录《火山》中的加勒比本土叙事可被视为一种“空间表征行为”。该文本通过引入加勒比本土元素,从自然地理、政治地理、心灵地理三个层面,绘制出一幅多维立体的苏弗里耶尔火山地图。苏弗里耶尔火山地图成了实现本土叙事意图的关键,在连接岛民之间、岛民与火山之间关系的同时,重构岛屿被边缘化的历史,开辟属于加勒比的本土叙事路径。
2025年01期 v.9;No.31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 张安然;
21世纪英国非虚构文学日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类型,非虚构文学继承和革新了英国写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呈现出真实性与即时性两大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英国社会的复杂认知,还营造了民主议题的多声部现象。此外,非虚构作家研究也是文学新趋势研究的重要维度。其中,英国民众的表达自觉与制度化文学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我国非虚构创作与人文环境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
2025年01期 v.9;No.31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